受到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由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執導的科幻大作《沙丘》,上映檔期硬是延後近一年,而2021年9月3日《沙丘》終於在威尼斯影展進行世界首映,獲得外媒較為兩極的評價。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沙丘》導演、演員出席威尼斯影展。 至於台灣也緊接著在9月8日中午舉辦《沙丘》首場媒體試片。看完《沙丘》,在漆黑巨型盒子內與角色們共同歷經2小時35分鐘的異世界旅程之後,很難不認同這部片的宣傳口號——「《沙丘》是為大銀幕而生的史詩鉅片」。而我認為,丹尼維勒納夫版本的《沙丘》,的確更優於1984年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沙丘魔堡》。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丹尼維勒納夫近年接連交出《雙面危敵》、《怒火邊界》、《異星入境》、《銀翼殺手2049》等口碑不俗的作品,沉寂多年後選擇改編1965年由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創作的經典科幻文學作品《沙丘》。這部宏偉的科幻、哲學、政治故事,普遍被認為極難影像化,不過在丹尼維勒納夫之前,美國名導大衛林區在八零年代就成功改編成電影,當時譯名為《沙丘魔堡》。
隨著時代推移、科技日新月異,視覺效果在影像生成的應用上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眺望,《沙丘》的科幻未來感相較於《沙丘魔堡》顯然更具說服力。不過,這並非大衛林區的問題,或許可以誇大點說,大衛林區的眼界在技術未能跟上的時代,太早出手改編拍攝《沙丘魔堡》。
然而,本文前述所指的「更優於」,並非為服裝、場景、視效等非戰之罪,反倒是兩名導演在這則史詩故事當中所選擇的「說故事方式」。《沙丘》的文本類似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在科幻、非現實的架構之中,實則聚焦於宗氏家族的利益結構以及個人自我的徬徨與醒覺。其中,又以亞崔迪(Atreides)家族、哈肯能(Harkonnen)家族間的對抗作為敘事張力的源頭。
大衛林區開場讓觀眾進入故事的鋪陳,顯然想先將兩大家族的人物、能力以及面臨的威脅/野心全數勾勒而出,但在多線敘事並行之下,大衛林區並未找到一個平衡,讓角色、世界觀、各方勢力雜揉於一團之際,就導致點、線、面模糊不清,失焦之外也丟了底氣,反倒將觀眾推向離故事更遠的距離。
丹尼維勒納夫則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僅將視角單一放置於亞崔迪家族,敘事幾乎完全圍繞亞崔迪家族展延,亞崔迪家族每個重點人物雖並非鉅細彌遺,但皆有稜有角,致使觀眾輕易投射情緒,而哈肯能家族、姊妹會、弗瑞曼人、厄拉科斯香料等元素,則透過亞崔迪家族的視角詮釋,在文本複雜且有限的篇幅之中,迅速建立起故事輪廓,便有效讓觀者理解各方立場與暗湧,進而輕易漫步於這場詭譎史詩。
丹尼維勒納夫好似底蘊深厚的內斂庖丁,有條不紊地肢解繁雜的故事肌理,再將家族、種族、角色等多樣素材整合成一席容易入口的滿漢全餐。
至於由提摩西夏勒梅(Timothee Chalamet)飾演的主角保羅亞崔迪就是絕對的故事核心,丹尼維勒納夫也給予幾顆印象深刻的特寫鏡頭,藉此強調其重要性。而推動此角色前進的是「夢」與「命運」,《沙丘》第一幀畫面就開宗明義地揭示全片題旨——「夢是來自深層的訊息」,由此進而預示後續的故事本質。
在我看來,全片宗旨內裡便是不斷進行「夢」與「現實」的「存在」辯證,尤其劍術大師鄧肯艾德侯的這句台詞:「夢創造好故事,但所有重要的事只在清醒時發生。」就大膽地與開場宣言相互刺激,拓展另一層曖昧格局。筆走至此,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流派對夢的討論就有助於《沙丘》的理解判讀。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提摩西夏勒梅飾演保羅亞崔迪。 而在夢與現實的衝突、疊合之下,《沙丘》進一步展延出「恐懼」、「權力」、「慾望」等人性樣貌,更透過「沙蟲」埋進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癡迷、敬畏與崇拜。丹尼維勒納夫透過科幻包裝的史詩鉅作,在浩瀚銀河、滾滾黃沙等斑斕奪目的天文地景之中,至始至終關注的,仍是渺小的人類,與其複雜質地。
今年的《沙丘》僅是第一部分(Part One),後續發展要等到《沙丘》系列續集才能逐步揭曉,但不難想像,這會是保羅亞崔迪一場尋回自我的生命壯遊——科幻變奏版的「哈姆雷特」。
最後,呼應本文首段提及的「為大銀幕而生的史詩鉅片」,在此提及2020年底搖動好萊塢業界的故事。
2020年12月,華納兄弟對好萊塢業界投下震撼彈,宣佈將2021年的17部電影都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其中片單包含《沙丘》、《紐約高地》、《自殺突擊隊:集結》、《哥吉拉vs.金剛》、《駭客任務4》等等。
此消息一出,全美電影院龍頭AMC等電影院股價一夕暴跌,AMC總裁Adam Aron立刻聲明反對華納,直言:「華納媒體打算犧牲電影製片部門及其製作合作夥伴的大部分利潤,來資助其初創的串流HBO Max。AMC會積極追求經濟條件,以保護我們的業務。我們希望影迷們很快的能無憂無慮來到我們的電影院,在我們的大銀幕上觀看世界最好的電影。」
華納此舉不止電影院首當其衝,也惹怒好萊塢一票影人,電影院本格派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便砲轟華納,稱一覺醒來發現替一間最糟糕的串流服務,而《沙丘》導演丹尼維勒納夫、《自殺突擊隊:集結》導演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等人也紛紛表態不贊同此舉。
Photo Credit: 華納兄弟
丹尼維勒納夫更親筆寫一封公開長文刊登於《綜藝報》,丹尼維勒納夫信中將砲火對準華納,但最令人動容的,仍然是丹尼維勒納夫捍衛傳統電影院的聲明。在串流迅速崛起的當代,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對於電影院來說可能更顯得重要。
以下為此信的節錄內容。
丹尼維勒納夫:「《沙丘》是至今為止我拍過最好的電影。我和我的團隊投入超過三年的生命創造獨特的大銀幕體驗。我們在影像和聲音上精心雕琢,這是為大銀幕而生的設計。我代表自己發言,我也與其他16名現在面臨相同命運的電影人站在一起。請知道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很堅強。藝術家是創作電影的人。
無論華爾街那群人怎麼說,我堅信電影的未來是在大銀幕。自從黎明升起,人們就非常需要公共的說故事體驗。電影在大銀幕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將人們聚在一起,慶祝人性,同時增進彼此的同理心,這是我們少數僅存的藝術。
疫情結束之後,熱愛電影的影迷們將再次擠滿電影院。那是我的堅定信念。不是因為電影產業需要它,而是身為人類的我們需要電影帶來的集體經驗。因此,正如我要承擔與電影製作一樣的責任,我呼籲AT&T[1]迅速採取行動,以同樣的責任、尊重的態度保護重要的文化媒介。
看電影的經歷與眾不同。在黑暗的空間中,電影捕捉我們的歷史,教育我們,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集體精神。這是我們的歷史資產。電影院長存!」
備註 [1]AT&T為美國最大電信龍頭,於2018年併購華納媒體集團,不過在2021年5月就傳出要分拆華納媒體,預計將在2022年年中完成。
延伸閱讀 《銀翼殺手2049》剪接師Joe Walker的八個剪接訣竅 串流大戰新一章:AT&T分割華納媒體,與Discovery合體對抗Netfilx和迪士尼 【串流大平台】手握多部熱門作品的超級IP巨獸HBO Max,如何在串流大戰部署爭霸? 【影評】《異星入境》:遊走於語言決定論的界線邊緣,也遊走在劇情片與虛構紀錄片的邊緣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