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便利的崛起,很快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2015年5月,酒便利获得光大证券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投资;2016年1月,联想控股独家战略投资酒便利,完成数亿元的B轮融资。2016年8月,酒便利成功挂牌新三板,会员人数超86万,2016年1月-7月营收3.01亿,超过2015年全年营收。
2018年,酒便利又获得了河南国控基金、贵州仁怀酒投等多方的上亿元投资。随后两年间,酒便利还获得了新盛林、北京正一堂数亿元的注资,门店从河南省内延伸到了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大城市。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酒便利已开设直营连锁店铺近400家,其中,河南省内近200家,北京近100家。
▲酒便利门店数量分布图,图片来自酒便利官网。
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是资本入局带来的管理层内耗和巨大的财务风险。
盲目扩张、内部动荡,酒便利的命运转折点
酒便利的崩塌,首先是因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盈利模式可持续性。
在根基不稳的时候,它便急着大举扩张。虽然它在门店数量上屡创新高,但并没有有效控制成本,盈利水平始终处于低迷状态,使公司深陷现金流危机,难以自拔。
2019年以后,虽然酒便利的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它的盈利却没有同步增长。由于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扩张,其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门店租金、人工成本和广告费用,这些费用几乎吞噬了大部分收入。2024年的半年报显示,酒便利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8.77%,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下降了81.09%。
据“酒业家”报道,有业内专家认为, 酒便利“挥师北上”的时候,就已为后续的亏损与资本退场埋下伏笔。
该专家表示,酒便利往北京开店是错误的,北京人工房租以及经营成本极高,酒便利在北京的销售额并不理想,2016年酒便利的业绩亏损,主要是北京店带来的。另外,酒业连锁模式是多种营销模式的集成,有快消、有圈层,还有社交传播逻辑,酒便利的模式解决不了连锁店的问题,部分店铺单店盈利能力也不如普通烟酒店。
酒便利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其亏损4927.7万元,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北京、西安新市场的前期投入较大。
其次, 在资本方介入后,酒便利的管理层频繁更替,连创始团队都逐步退出,这不仅让公司的战略方向混乱,更让内部决策变得分歧重重。
酒便利的股权变动始于2021年,那年原持有酒便利29.8%股份的佳沃集团(联想控股旗下公司)以每股13.31元、总计2.98亿元的价格,将全部酒便利股权转让给河南侨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河南侨华商业)。
▲酒便利的股权架构,图片来自企查查。
自那以后,酒便利便开始脱离创始团队的控制,逐步被资本方“夺权”。
在2022年-2023年,王雪通过特定事项协议转、大宗交易、表决权委托等方式逐步减持所持酒便利股份,持股比例从2021年末的34.45%缩减至2023年5月的3.69%。
受让王雪股份的便是河南侨华商业,多次交易之后,河南侨华商业持股比例从29.8%提高至52.98%,成为酒便利第一大股东,河南侨华商业的实控人余增云成了酒便利的实控人。
股权更迭的同时,酒便利的管理层也频繁更替。短短一年多,董事长便换了三任。2022年5月,酒便利高层换届选举,刘鹏接替王雪成为新董事长;2023年5月,刘鹏辞职,侨华商业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蔡立斌被选举为酒便利董事长。
股权结构的变动以及管理层的频繁更替,导致公司内部矛盾不断。
酒便利2024年4月30日发布的《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决议公告》中提到,有1名董事对2024年半年度报告投出反对票,反对理由是,公司各项费用的增加与收入的增加并未成正比,导致利润大幅度降低;同时,公司经营数据存在异常,经营决策似乎并不符合商业实质。
此前,酒便利披露2023年年报时,同样有董事对公司利润提出质疑,并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管理及经营能力提出质疑。
据酒便利称,委派异议董事的股东有两个诉求,分别是希望酒便利2023年度现金分红和希望大股东收购其所持有酒便利的股权。然而,酒便利2023年的未分配利润是负数,而大股东早已自顾不暇。
2024年9月,酒便利发布公告称,余增云失联。两个月后,酒便利再次收到告知函,称余增云因涉嫌集资诈骗已被立案调查,警方也已批准上网追逃。河南侨华商业所持的酒便利股份已经被质押了96.26%,若控股股东的质押股份若被行权,可能导致酒便利实控人再次变更。
酒便利经历股权更迭、高管换血、内部纷争升级之后,如今实控权或再生变,其发展前景也蒙上了阴影。
酒便利败局启示,不要过度依赖资本
酒便利的崩盘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白酒树大招风,更要警惕资本的介入。
像酒便利这种区域性的酒类流通企业,由于体量有限、名酒资源以及渠道议价能力偏弱,比不上像华致酒行这样的龙头企业,所以发展空间受限。因此,这类企业急需通过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扩大经营,提升品牌整体价值,从而提升市场号召力。
就酒便利而言,在壮大的过程中没少拥抱资本,从光达资本到联想控股,再到找到侨华商业,它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资本方(背后百亿私募基金),自此有了稳固的现金流,能够助其加速扩张,没想到却掉进了余增云的资金局当中。
余增云曾给所有人画了一个大饼,他曾表示,投资酒便利是为了构建集团的酒类生态系统。实际上, 酒便利只是其资本运作的工具。
2023年1月计划收购创兴资源时,余增云将当时河南侨华所持有的酒便利全部29.8%的股份进行了质押。
从质押的时间来看,河南侨华或许一开始便是看中了酒便利作为新三板上市公司在融资担保方面的优势,想通过酒便利的股权资产,对其母公司浙江侨华进行“输血”。
此外,河南侨华成为大股东后,酒便利还频繁在的浙江一带设立子公司。
2021年8月,酒便利出资2000万设立全资子公司浙江酒便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浙江酒便利数科”),而上一年酒便利全年净利润约是2063万元。
2023年11月,酒便利再次大手笔增资浙江的子公司,先是向浙江酒便利数科增资3000万元,之后又向浙江酒便利数科的全资子公司浙江酒便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江酒便利供应链”)增资4000万元。两笔增资合计达到7000万元,那一年,酒便利的净利润也不过才3131万元。
与此同时,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为由,酒便利还为全资子公司郑州酒便利供应链有限公司(简称郑州酒便利供应链)申请了2亿元银行贷款授信,余增云、侨华商业以及酒便利为此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经过一番折腾,酒便利每年的利润所剩无几。根据Wind数据,2019年至2023年,酒便利的净利润分别为0.03亿元、0.21亿元、0.62亿元、-0.21亿元及0.31亿元。
无奈之下,酒便利需要靠卖子公司来“回血”了。2025年1月6日,酒便利拟以307.6万元和92.12万元的价格分别将控股子公司驻马店酒便利商业连锁有限公司40%和12%的股权转让。完成转让后,酒便利不再持有驻马店酒便利任何股份。
酒便利的例子提醒所有企业,在借助资本力量追逐规模的同时,千万要对资本保持警惕,别过度依赖资本。而且在扩张的同时,也要注重盈利和财务风险,内部管理以及财务体系的稳定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石。
联系入群 | 加微信:Damian0601
版权声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