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读者们可能会想:这账是怎么算的?难不成一个妖精收拾唐僧两到三回?当然不是。
其实是把一难拆分成了两难或三难:抓起来是一难,吊起来是一难,打不过是一难,打赢了又是一难,这样算来,就不奇怪了。
佛家讲究九九归真,观音菩萨听说簿子上只记录了八十难,还少一难,不能完成此数,便让揭谛去赶上金刚,再生一难。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最后一难。
老鼋曾驮唐僧师徒过河
八大金刚得到菩萨的密令后,刷的把风按下,将唐僧师徒四人,连同白马和经书统统坠落在地。
原本在空中飞的长老突然脚踏上凡土,顿时觉得心惊,算算距离大唐还有那么远的路程,这样行走到几时去?
三个徒弟都在抱怨,长老让他们都消停下来,辨认方向,确认这是什么地方。正说着话时,听到一阵水响,沙僧认出此乃通天河。
几人落地的地方,正是通天河的西岸,东岸有个陈家庄,前几年路过此地时,通天河里有个灵感大王,专吃童男童女,正是悟空和八戒救了一对孩子。离开陈家庄的时候,幸得通天河里的白鼋伏渡,才顺利过河。
老鼋伏渡通天河
眼下,看着这八百里宽的河面,怎么过河又成了问题。
唐僧正在犯难,忽然听见有人叫道:“唐圣僧,唐圣僧!这里来,这里来!”
四众皆惊,举头观看,四无人迹,又没舟船,却是一个大白赖头鼋,在岸边探着脑袋说话,定睛一看,正是当年驮唐僧师徒过河的千年白鼋。
师徒四人都欢喜不尽,老鼋爬上河岸来,悟空将马牵到背上去,八戒蹲在马尾后面,唐僧站在马颈左边,沙僧站在右边,悟空一脚踏着鼋项,一脚踏着老鼋的头。
那老鼋蹬开四足,踏水面如行平地,将师徒四人连马五口,驮在身上,径直往东岸游去。
八十一难时,老鼋又现身
老鼋驮着他们,行了大半日,天色将晚,快到东岸的时候,突然问道:
“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可曾问否?”
原来,当年老鼋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界时,曾有一事相求:自己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话,却难脱壳身,拜托唐僧到了西天见到佛祖后,帮忙问一声,几时可得人身?
唐僧当时也曾允诺过:“我问,我问。”
可长老自到西天后,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意念只在取经,其他事一概不理,对老鼋的承诺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本不曾问过。
老鼋此刻问起这事,唐僧突然想起来,却无言以答,又不敢欺骗它,沉默半天,没有说话。
看这情形,老鼋知道必定不曾问过,将身子一幌,唿喇的沉入水里,师徒四人连同白马和经书,统统落入水中。
好在唐僧脱了凡胎,成了道,即便落水也不会沉底。悟空大显神通,将师父扶驾出水,登上东岸,只是经包、衣服、鞍辔都湿了。
至此,唐僧取经八十一难,才够完满。
唐僧师徒落入水中
回到本文的主题,为什么说第八十一难的含金量最低?
首先,与其产生的时间和背景有关。
这最后一难是唐僧取完经书后,在返回大唐的路上,被菩萨硬生生添加的一难,属于临时起意,难免有凑数字之嫌。
其次,选择制造这一灾难的老鼋,逻辑上明显是有些牵强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老鼋不能算妖,但它也不是神,它能正好在唐僧落地的地方出现,且在将要抵达东岸的时候将他们推进水里,说明是观音菩萨授意的。
老鼋再渡师徒四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观音菩萨让它去推唐僧,充分说明她一早就知道老鼋让唐僧帮忙打听年寿的事。
观音菩萨不但知道老鼋的相求,甚至连唐僧的食言也是心知肚明的,正是利用了两人之间可能产生的这点摩擦,才硬生生制造出这最后压轴的一难。
我们再说老鼋,在不计后果及个人名誉下,八十一难终于凑齐。至于脱壳裸奔的心愿,观音是一定知道的,观音知道也就是如来知道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关心自己的年资问题。
于唐僧而言,这八十一难是自己言而无信,咎由自取的结果;对老鼋来说,所谓的压轴大难,不过是上天注定,造化弄人。
因为:我推他是因为我要驮他,我驮他是因为我要推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