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主办国

自从写了基础油的机油文章后,最近问我“5W-40到底什么意思”的人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机油包装上都会出现SAE标号

但真的要讲清楚“5W-40”这个东西,你还真要懂一点历史。

SAE标准的由来

我们回到100多年前,随着汽车改良和普及,对润滑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这个阶段溶剂精制的基础油成为了最好的选择,加上各厂商的积极改良,矿物油最终占领了全世界——事实上这段时间里,诞生了许多知名的机油厂商,比如耳熟能详的壳牌(Shell)、埃克森美孚(Mobil)、嘉实多(Castrol)、英国石油(BP)、摩特(Motul)、胜牌(Valvoline)等。

福特T型作为第一代民用汽车,在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整个行业未有健全的标准,全球化的进程中厂商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得付出极大代价。于是从1911年开始,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发布了SAE J300,今天我们能使用各种级别的润滑油来应对不同的车型、天气、地区,都始于这里。

SAE单级标准

对机油有所研究的朋友会知道,以前SAE等级并不是以“5W-40”的形式被提及,而是“SAE 30”(或30、40、50等)这样的单级来称呼,也就是说只用了W后面的那位数,其表示的是机油在高温时的粘度,最早定义的高温是100 ℃。

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注:Viscosity-粘度 )

为什么选了100 ℃作为“高温”的标准?这是因为当时润滑油能够承受的最高工作温度也就在100 ℃左右,而润滑油的粘度特性随温度升高却是下降的,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润滑油过稀,无法形成有效的油膜对零部件进行润滑保护。

经过近90年的发展,机油添加剂技术将再次遭遇瓶颈?

显然SAE标准对润滑油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光有一个简单标准并不能解决1930年之前的润滑油寿命短的的问题。在那个年代,汽车润滑油一般每1500公里就完全失效了,于是在基础油技术遇到瓶颈的阶段,工程师们投入的添加剂的研发,他们发现锌与磷可以作为耐磨剂的核心,而钙与镁具有清洁性和耐酸性等,添加剂极大的延长了润滑油的寿命,并在1940年前后得到了商业化。

SAE 复合分级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给虽然人类带来了绝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却给科技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战和二战时针对飞机和坦克发动机的润滑油研究投入,可以算是花钱如流水。好在这些研究在战后也没有被浪费,他们很快地被普及到了汽车上,于是高粘度机油的民用市场被打开,人们对SAE 50的需求开始增加。

战争机器对机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遗憾的是,SAE 50高温时刚好有足够的粘度去应付高性能发动机,但在低温环境中显得过于粘稠,造成冷机情况下润滑效果极差。此时,不论是工程师还是消费者,都已经认识到了一个问题:现有的高温分级制度,不足以描述已有机油产品的低温性能。于是1952年 SAE开始对这种机油进行复合分级,“W”得以出现。

“W”其实代表的就是低温,Winter

那么低温的标号怎么建立呢?经过测量,当年的“当红辣子鸡”SAE 30的润滑油,普遍可以满足-10℃以上的环境,故此被等效写为“SAE 20W-30”,这种分级制度很快就为行业所接受,而战前最受欢迎的SAE 30,战后已然变成了SAE 20W-50了。于是,便有了SAE 复合分级。

SAE 复合分级的定义

随着复合级别机油的流行,SAE意识到了J300的局限:复合级别与单级别的机油相比,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粘度属性非常不同,一些复合级别的机油在高温下容易失效。于是1970至1975年间,SAE 对J300进行了修订,新增了“150℃超高温测试”。

对SAE标准的正确理解

在谈及SAE 复合分级时,我一定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大家千万别把上表中的温度和粘度理解成“5W-40机油的极限是-35 ℃~40 ℃”,这是对标准的一种严重错误理解!

重要的表格贴两遍,同时大家也不要误解SAE标准的作用

正确的理解是:车辆在-35 ℃~40 ℃的环境中,可以适配使用5W-40的机油。且“W”前的数字越小,机油的低温流动性越好;“W”后的数字越大,高温的粘稠性越好。

目前SAE标准对普通消费者的作用:

1.SAE标准作为一种机油粘度的标准,方便了厂商标注,同时降低了消费者对机油粘度的学习成本;

2. SAE标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从侧面简化了区分机油工艺的分辨,一般情况下以“0W”开头标识的机油,其基础油都是全合成;(不是绝对,但是一个窍门)

如何选购机油?

1. 根据《车主手册》中的官方指导购买,除非给你兑了假机油,否则绝对不会出现意外故障;

2. 当然是来有“正品保障”的车享家咯,让专业的师傅为您一次搞定机油问题,车享家恭候您的光临~~

(知乎ID:王元祺授权修改和发布)